新闻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

期刊目录|《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
目录

• 哲学专题研究 •
从“自然”到“人”:
早期“气”论哲学之建立与两截修养工夫之统一
——以张岱年“气的‘质’‘能’二象性”为方法
王顺然 (5)
慎独与自欺
——一种生存论分析的视角
尚文华 (13)
 
• 先秦儒学研究 •
《论语》论《诗》与孔门“损益之道”
吴宝麟 (23)
为齐家而修身:《大学》传八章的思想史阐释
杨海文 (29)
人禽之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以孟子、朱子和船山为中心
杨柳岸 (36)
 
• 诸子学研究 •
一本、二本与实践理性的困境
谢晓东 (44)
物化与葆光
——《齐物论》中所见的两种自我形态
程乐松 (52)
 
• 宋明理学研究 •
朱熹理学范畴化概念体系的“感-用”结构
叶平 (61)
礼俗流变中的神圣空间
——朱子祠堂制度的建构
和溪 (69)
陆九渊心学的体用论
张新国 (76)
“此心光明”:王阳明的生死觉化与良知体证
龚晓康 (84)
严父莫大于配天:
从明代“大礼议”看朱熹与王阳明对“至善”概念的不同理解
曾亦 (92)
王夫之“继善成性论”中的哲学建构
周广友 (100)
 
• 近现代哲学研究 •
从“大同”到“存伦”
——陈焕章对康有为的反思
皮迷迷 (108)
 
• 政治哲学研究 •
制度之学的新开展
——范仲淹思想重估
谢琰 (116)
从“法立弊生”到“回归法意”
——制度哲学视野下的嘉道“积弊”论说再认识
孙明 (123)
 
• 书讯 •
《中国哲学史十讲》
郭齐勇 著 (28)
 

 

内容摘要
 
从“自然”到“人”:
早期“气”论哲学之建立与两截修养工夫之统一
——以张岱年“气的‘质’‘能’二象性”为方法
王顺然
 
内容摘要:“气”是中国哲学解释自然世界流变与道德修养工夫的基础概念,而它在早期文献中表达出来的意义具有原发性与多样性。“气”如何从概念多样性中发展出一套具备一致性的哲学系统?这一哲学系统又如何完善、统一地解释“自然”与“人”?本文欲以张岱年所提出“气的‘质’‘能’二象性”为方法,探求早期“气”论哲学建立的内在理路,审视早期气论哲学对“自然世界”与“修养工夫”的解释方式与解释效力。
 
关键词:气论  修养工夫  “质”“能”二象性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
 
 
 
慎独与自欺
——一种生存论分析的视角
尚文华
 
内容摘要:慎独是面对自己时的一种“毋自欺”状态,但学界对于“自欺”时的种种生存状态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小人”和“常人”,以及受观念和情感引导的诸种生存状态的分析,本文认为,真正的“毋自欺”需要引入对天命之性的分析。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朱熹和王阳明在本体论上分析慎独与天命之关系的不足:前者是支离的,后者则遗忘了生存本身而可能进入更深的自欺状态。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一个在天命意识中解释慎独的新视角。这些分析显示,只有在与天命之性同在的状态下,才可能是毋自欺的;而传统的工夫论和本体论视角无以揭示真实的毋自欺状态,我们需要重新唤起在“敬”中的天命意识;这也是传统儒学能够与西学对话的关键之点。
 
关键词:慎独  生存论  天命(之性)  敬诚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论语》论《诗》与孔门“损益之道”
吴宝麟
 
内容摘要:《论语》中孔门引《诗》表达了孔子对周礼的“损益观”:文质并行、经权并重。损益之事,在鲜活的情境化色彩背后有其昭然铿锵的原則性。如以“素”喻“礼”,意在礼要综合内在美质与外在规范。而对《雅》、《颂》的稱引又体现了坚持“文”“质”统一的基础上,可对礼的某些具体节文因时因地地“减损”;但直接反映礼核心精神的仪节则不仅不可妥协,还要在君子内心“增益”其根基。帛书《要》则做出“损益之道”的哲学总结和创新:道在时空中损益,至“穷”而新生(“产”),“时”是道在新的时空下重建的依据,万物、人事都在其中得到系统地安放。
 
关键词:《论语》 《诗》 素  礼  损益之道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为齐家而修身:《大学》传八章的思想史阐释
杨海文
 
内容摘要:《大学》传八章题为“修身齐家”,实质是为齐家而修身,修身是着重点。它通过设问、病症、原因、后果、警示五个层次,试图凸显修身的重要性。因其仅有96个字的篇幅,内容又是卑之无甚高论的人之常情,历来很少有人清晰、准确地把握传八章的这一理论使命。思想史阐释要求人们一方面将传七章讲的四种不好的心理表现与传八章讲的五种不好的人事态度归结为四五结构,另一方面将传七章讲的不正即偏与传八章讲的偏即不正抽象为偏正结构。借助这一分析,修身是修正主义者在日常伦理生活中不懈地克服四分五裂的心事困境,它在《大学》八条目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大学》 传八章  四五结构  偏正结构  修身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孟子研究院
 
 
 
人禽之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以孟子、朱子和船山为中心
杨柳岸
 
内容摘要:人禽之辨体现出人对自身存在之优越的肯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借助这一意识,将人类生活中一些方面的属性特征强调出来,赋予其价值性。孟子结合人禽问题与人性观念,发明了人的独特性;通过“孺子将入于井”的道德情境,将人的独特性锁定为道德性,从而开启了儒家以人禽之辨论性善的滥觞。儒家关于人的独特性与道德性的讨论存在两个径路,一是从价值的内在根据,二是从价值的发生场。朱子是第一种径路的代表,将价值根据安置在作为普遍秩序法则的天理之上,这是对孟子以“人之独”为人性的消解。船山则主张第二种径路,强调价值的发生场,认为人禽之本质区别在于人能选择。
 
关键词:人禽之辨  孟子  朱子  船山  独特性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一本、二本与实践理性的困境
谢晓东
 
内容摘要:墨子确立了墨家伦理的功利主义基本走向,并把兼爱作为不偏不倚的程序性原则。但是,片面强调兼爱(或不偏不倚)导致忽略了个体利益的理性发展。故而夷之就对墨子思想予以了明确化与局部修正。夷之的做法遭到了孟子的反击而被贬称为“二本”。孟子关于一本与二本的划分引起了广泛关注,朱子认为二本的实质是爱无差等,故而二本同时适用于墨子和夷之。汉学家则多从伦理学角度去解读二本,认为夷之面临两个道德方向相互冲突的困境。从道德哲学角度去看,墨子、孟子的伦理学都是一本,只有夷之的才是二本。实际上,夷之和古典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西季威克面临着相同的实践理性的困境:即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自爱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墨子  孟子  夷之  功利主义  不偏不倚  一本  二本  实践理性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物化与葆光
——《齐物论》中所见的两种自我形态
程乐松
 
内容摘要:《齐物论》的思想展开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自我形态:融入世界的言说者和外在事物秩序的建构者,与疏离外在的沉默者和既有秩序的解构者。在持续的言说和开放的反思中不断展开的不同视角和主题中潜含着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自我。首先,从万物互殊的本然到异名对举的不齐,最大的变化就是主体的介入。我的显现必须以我为出发点截断万物并由我的认识和命名将万物转殊为异才能完成,“我”的成立是以有限性为前提的。其次,持续面向置身于其中的世界,以及其呈现的事物之道,诘问物我与人我的殊异与冥同的那个思考和言谈,自然地指向了主体视角的建构的持续性和开放性。进而言之,有限性和界限感成为自我不断遭遇外物的经验触发机制,而这些经验又进一步地激生了自反性的省察。有限性为基础的我的显现与建构是必然更是必要的,只有在主体内部两个面相的不齐中才能揭示整全的浑然。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完全超越了所谓身心与物我的对象化机制。在整全与浑然的底色中,有限的自我才有持续敞开和不断自反的可能性,也只有在有限的前提下,整全与浑然才为自我提供了一种不断回向并尝试超越的活力。
 
关键词:《齐物论》 自我形态  有限性  整全  浑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朱熹理学范畴化概念体系的“感-用”结构
叶平
 
内容摘要:朱熹理学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以概念范畴化的方式来实现的。朱熹理学范畴的实质为“感-用”范畴,其概念范畴化的方法是在不同概念间建立交感、观感、体用与互为体用四种模式的感-用关系。朱熹从对“仁义礼智”四德的范畴化开始,以感-用为标准来建构他的整个理学体系,一个概念的内涵在且只在与其他概念的感-用关系中得到确认,并于感-用的彼此互动中呈现。通过分析不同概念之间的感-用关系,可大致划定朱熹理学概念体系的基本范畴,勾勒出范畴概念的主要层次,从而较完整地展示出朱熹理学体系的内部结构。
 
关键词:朱熹理学  范畴化  感用  基本范畴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礼俗流变中的神圣空间
——朱子祠堂制度的建构
和溪
 
内容摘要:朱子所处的南宋时代礼制废弛已久,民间佛道盛行,儒家祭祀礼仪难以推行。朱子折中损益诸家观点,打破家庙的身份限制,将祭祖场所定名为“祠堂”,并以《司马氏书仪》为蓝本,综合已有的祭祀场所形制,于《家礼》之中首创祠堂制度。《家礼》祠堂制度的核心为“祭及高祖”与“同室异龛”。祠堂是祖先灵魂的安顿之所,是维系宗族的神圣空间,亦是现实社会人伦教化的重要载体。朱子祠堂制度提高了高祖与继高祖之宗子的收族功能和在宗族中的地位,树立了宗族的权威性,将祖先的美德与精神常驻于子孙心中。
 
关键词:祠堂  祭及高祖  同室异龛  神圣空间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陆九渊心学的体用论
张新国
 
内容摘要:宋明理学家所说的心体、心之体和心之本体概念,指的主要不是存有论意义上的实体,而是人心的本来体段、本有状态。在其实质上,指向人的伦理行动的先验根源;在其功能上,它为人的生活世界的展开提供价值法则和意义担保。统观陆王心学的体系,在体用思想上,应当说都是体用兼举的,两个体用论的具体意义也是有差别的。陆九渊以好善恶恶、好仁恶不仁即传统儒家的“好恶”观念来诠释“心之用”的思想,对后来王阳明用良知之“是非”即先验性的道德判断来推进儒家“好恶”思想,进而建构其即体即用的心学学说有直接影响。
 
关键词:本心  心体  好恶  是非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
 
 
 
“此心光明”:王阳明的生死觉化与良知体证
龚晓康
 
内容摘要:王阳明早年出入儒释道,经龙场大悟觉化生死一念,实现了生命的彻底超拔。考诸阳明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乃是基于“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理念:人心与天地万物神感神应,即是一体之仁的感通不已,亦即彻生彻死之“真己”;但为私欲执著所遮蔽,众生沉沦于“躯壳之己”,故有“小我”之生死。体证生死的关键,在于挺立知是知非之良知,笃行事上磨炼之工夫,真诚地面对现前一念,破除私欲执著之遮蔽,恢复一体之仁的神感神应,以证入“大我”之化境。然而,一体之仁的体证,不离伦物之感应,故自我的生死超越,关乎他者的生命安顿。因此,阳明之生死觉化,既未堕于虚无寂灭之窠臼,亦未落于自求解脱之坑堑,正是通过对长生不死的视域转化,阳明构建起了“致良知”的道德形上学。
 
关键词:王阳明  真己  生死  觉化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阳孔学堂
 
 
 
严父莫大于配天:
从明代“大礼议”看朱熹与王阳明对“至善”概念的不同理解
曾亦
 
内容摘要:朱熹与王阳明对于《大学》中“至善”概念的理解,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本文则选取明代“大礼仪”这个特殊视角,结合程颐、朱熹关于宋代“濮议”的意见,考察了理学与心学在处理儒家孝道问题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后果,从而揭示了双方在经学见解上的差异对其心性概念理解上的不同。
 
关键词:朱熹  王阳明  孝  至善  大礼议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哲学系
 
 
 
王夫之“继善成性论”中的哲学建构
周广友
 
内容摘要:在王夫之以易学为根基所建立的思想体系中,《易传》的“继善成性论”成为其哲学建构的重要经学文本与理据。王夫之在天人关系的视域中对儒家所言的“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以此对以往的人性论进行判释、鉴别,继承和细化了宋儒从气化论、天道观和体用论等方面言“性”的传统,通过分析道、善、性之内涵与关系,来对人性的来源、本质、生成、善恶、异同等诸多问题展开分析,运用宇宙论和本体论两种思维方式,重点分析了“继”与“成”的逻辑内涵及相关延伸问题,为其独具特色的人性生成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王夫之 《周易外传》 继善成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从“大同”到“存伦”
——陈焕章对康有为的反思
皮迷迷
 
内容摘要:康有为通过《礼运注》和《大同书》,提出了一种近乎乌托邦的“大同”设想,泯除了一切伦理身份,人人平等公同。辛亥革命之后,面对政治和社会的巨大转变,康门弟子陈焕章提出了与老师大相径庭的看法,认为“大同”之世必然保存着人伦关系。一方面,陈焕章通过重新解释《礼运》,在经义层面澄清了“大同”世五伦俱存;另一方面,他对康氏“大同”说的理论根基进行了某种回应,从中可以看到陈焕章在民国乱局中试图用孔教挽救世道人心的努力。
 
关键词:陈焕章  礼运  大同  存伦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制度之学的新开展
——范仲淹思想重估
谢琰
 
内容摘要:范仲淹的政治思想以“纲纪”为核心理念,细化的“条例”成为“纲纪”的核心内容。他的哲学思想紧密依附于政治思想,以简朴的“修身”理念为核心,“诚”与“中”构成“修身”的主要内容。合而观之,范仲淹思想的实质是制度之学,其三大特色是:史学立场,职能本位,修身出口。他在儒学畛域之内开启了主体性的制度之学,为此后的道德性命之学提供了永恒的参照物和挑战者,这是他对于宋代思想史的主要贡献。
 
关键词:范仲淹  制度之学  思想重估  纲纪  修身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从“法立弊生”到“回归法意”
——制度哲学视野下的嘉道“积弊”论说再认识
孙明
 
内容摘要:清朝嘉道时期“积弊”日显,重要原因之一是制度体系的无序滋生增附。非正式制度在弥补和润滑正式制度的同时,也导致以“积弊”和“积习”为标识的严重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以“成宪”为尚的政治氛围中,清人本着“法意”的制度思想,运用综核名实、损益文质和易简之道等思想资源,通过回归“法之始意”,推动制度再造。
 
关键词:积弊  制度  法弊  法意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


上一篇:陈来:故人老沈
下一篇:张志强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期刊信息
刊名:中国哲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
周期:季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5-0396
CN:11-3042/B
邮发代号: 2-394
复合影响因子: 0.421
综合影响因子: 0.188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4)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京ICP463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