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爱-博爱观念与亲社会行为

作者: 向世陵

摘要:人的生存离不开爱和互助,互惠的观念由此形成。人我之间的互惠内置了道德的自律,如能落实“将心比心”,不但消融了可能的怨恨,而且会产生正面的价值效应。将心比心反映了不忍人之心的自觉、推广与心理学意义的移情作用。移情被唤醒和激发,促成了处于危险境地的孺子获得解救的亲社会关爱,并在一定情景下引向爱人先于爱己。与当代心理学主要集中于亲社会行为研究儿童爱心不同,古代儒者更多关注儿童与父母之间亲爱关系的培育和向普遍性博爱的推广。从爱亲孝慈的个体关爱到爱国爱社会的崇高境界,既是价值内化的表现,也是社会教化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自愿牺牲自身资源的行为。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物类也有仁爱的情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们相信仁爱和美德终究会有好报。博爱观念的传播和亲社会行为的弘扬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E。


上一篇:重思先秦儒家的王霸之辨
下一篇:声明:本网电子邮箱被不法分子盗用,收取审稿费或版面费

◎期刊信息
刊名:中国哲学史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
周期:季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1005-0396
CN:11-3042/B
邮发代号: 2-394
复合影响因子: 0.421
综合影响因子: 0.188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7)
中文核心期刊(2014)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政编码:100732    京ICP4631453